08 选对方向的前提是认清自己(6 / 9)
因此,为了获得这种认可,他们很可能把别人的想法当作自己的目标,反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前几天在某网站看了篇文章,颇有感触,文章的题目是“你让孩子过着‘二手人生’,还和他谈什么未来”。文章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
韩晓娟读的是师范大学,通常报考这种学院的都是有着老师梦的学生。可是,在韩晓娟的同学中却有一个另类——李薇薇。
李薇薇上大学好像是为了混日子,每天逃课、打架、恋爱,反正各种坏学生干的事她都干了个遍,最后终于被学校劝退了。当韩晓娟送她去车站坐车回家时,这个女生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故事。
原来,当老师从来不是她的梦想,她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。可是,她的父母都是老师,在李薇薇还是个小孩时,他们就已经为她规划好了未来,希望她长大后也能教书育人。
然而,李薇薇实在太喜欢服装设计了,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,她偷偷地选择了某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。可是没想到,当她结束高考,日夜盼着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等来的却是某师范大学的入学通知。这时她才发现,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刻,她的父母帮她改正了所谓的“错误”。
李薇薇心里十分绝望,可是已经无济于事。最后只好在父母的期望下,来到了这所师范学校就读。她也曾想,也许时间长了,自己会喜欢上老师这个职业。但没想到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对服装设计的热爱更加炽烈,而因为父母的作为,对老师这个职业反倒愈加厌恶。
后来,韩晓娟询问她以后有何打算,她想了想还是坚定地说,打算去复读一年再参加一次高考,这次一定要去学服装设计。
在这个故事中,李薇薇是被迫遵从了自己父母的意愿。可是,在现实生活中,有多少人是主动将他人的想法当成了自己的目标,尤其是我们的父母。
从我们刚出生开始,父母就是我们的人生导师。从小到大,有多少次我们都是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做出的选择,甚至很多所谓的人生大事也是如此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父母的意见就是不好的,但我们必须明白,当他们给出意见时往往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。在他们眼中,这是为我们好。例如让我们报考某个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以后好找工作,让我们选择某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条件不错,以后你不会吃苦。从小到大,这样的事不胜枚举。我们也习惯听从于他们的意见,因为我们不想让他们失望,也不想让自己“不孝”。
可是,长此以往,你还记得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吗?那个专业是你想要的吗,那个人是你喜欢的吗?如果总是让别人的想法为我们做主,那你还如何听得见自己的声音。
2011年,在美国纽约市,有一条新建的马路被命名为“马友友路(yo-yoaway)”,这是属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殊荣。不仅如此,美国总统奥巴马还亲自为他戴上了总统自由勋章,这枚勋章象征着平民最高的荣誉。
可是,在童年时期,在马友友的意识里,他一直觉得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师。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干这一行的,在华尔街做经济研究员。别的小朋友最先学会的话是“爸爸、妈妈”,可马友友最先学会的却是“一、二、三”。
因为父母的关系,他从小就和数学有着亲密的接触。在小学时,还曾多次获得数学竞赛的大奖。无论是父母老师,还是他的同学们,似乎都觉得他将来成为一名经济师是理所当然的,就连马友友自己也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。毕竟经济师着实是一份好职业,大家都看好这一行。
直到有一天,当他放学路过一条偏僻的小路时,被一段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脚步,他听见那音乐流水一般地从一座小院中流出,他站在小院门口,整个人都沉醉了。他踮起脚朝着院子里张望,结果发现原来有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拉大提琴。老人的双眼闭着,一副陶醉的表情,身体也在随着音乐轻轻摆动。
这时,马友友心里忽然觉得:“如果我也能这样该多好啊!这音乐实在是太美妙了。”也就是在那一瞬间,马友友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。
后来,老人发现了这个孩子,并友好地请他到家里做客。正是从老人口中,马友友了解了很多和音乐有关的故事。
自那以后,马友友对音乐的喜爱简直一发不可收拾。虽然他的父母还是让他参加各种数学培训班,但马友友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。他再也不想成为众人口中伟大的经济师了,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,那就是成为一名音乐家。
但他的父母显然不会同意他这么做,他的父母说:“你必须学好数学,这样将来才能和我们一样,成为一名经济师。甚至,你应该比我们更出色,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也不是不可能。”可马友友这次却坚定地答道:“为什么一定要我和你们走同一条路呢?在我眼里,最能让我开心的东西是音乐,而且我认为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更好,那样我会更开心!”
从那以后,马友友再也不愿意跟随别人的想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