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请收藏本站网址:bcshuwu.com

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 第44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,村干部们当然不会反对。

刘爱芳第一个支持,“对对对,叶知青是专业的唱戏师傅,咱们的戏迷班,就请她来当班主!”

突然从叶师傅晋级为叶班主的叶知青:“……”

编戏

老树湾大队成立了业余戏迷班, 但是,让叶龄仙当班主?她第一时间就拒绝了。

大队的戏迷都是三四十岁、四五十岁的大哥大姐,和学校里的小孩子不一样, 她一个十八、九岁的小媳妇儿,管一堆大人肯定不合适。

更何况,现在都快七月中旬了,很多政策都在破冰, 高考恢复只是时间问题,叶龄仙必须收起心思,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,哪还有时间再去管戏迷班。

但是戏曲文化能在大队推广,肯定是件好事, 叶龄仙也乐见其成,所以她最终决定, 做不成班主,但是可以做顾问,教戏迷班练嗓, 帮他们排戏。

刘主任当然同意, 业余班的最大问题是会唱戏、但唱得不好,如果有了叶师傅, 把基本功练好了,再排一出好戏, 逢年过节,他们也能在大会上演出了。

“那就这么定了!叶知青, 哦不叶师傅, 每个星期天学校不上课, 咱们戏迷班, 就去学校练戏!”刘主任一锤定音。

到了星期天,叶龄仙本来以为老乡们来上七、八个就不错了。谁知男女老幼加起来,起码有五六十个。除了戏迷,里面还有不少年轻人,比如马冬霞,比如红星小学的孩子们。

他们有人是来看热闹的,也有人是真想来学点新东西。

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本就贫乏,没有歌曲、影视、小说、广场舞的年代,戏曲本身就是对真假故事的另一种演绎。老百姓们爱听戏,听得多了,自己跟着唱,也是对精神财富的追求。

叶龄仙没有区别对待任何人,她大大方方分享了自己的戏本,以及唱戏时的发声方法。渐渐的,不止星期天聚会,就连平时走在路上,有人起个头,身边一堆人都会跟着唱。

叶龄仙不紧不慢地教大家练基本功,表面上淡定得很,私下却头痛,该编一出什么样的戏,才能既好看,又让大家都满意呢。

连续几个晚上,她在家里抓耳挠腮,又是翻戏本,又是回忆过去看过的戏,甚至连正在复习的文史资料都用上了,总算写出来了一个差强人意的故事。

剧本大概讲的是,一个从城里来的女知青,利用文化知识,和当地队员积极劳动、建设农村,最后成功参加高考,调回县城的事。

程殊墨是第一个看到故事雏形的人。

“殊墨哥,你觉得怎么样?”叶龄仙心里忐忑。

程殊墨翻了翻,鼓励她:“我觉得挺好,你们唱得开心就好。”

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,等于白问。

于是,叶龄仙去了趟东山,迫不及待把自己构思的故事,讲述给秦婵君奶奶。

秦奶奶可诚实多了,听到一半,就不耐烦地打断她,那嫌弃的表情,简直快要翻白眼。

不过,秦奶奶什么也没说,反而直直盯着叶龄仙手上的录音机,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。

叶龄仙想说,她还没对自己编的戏发表意见呢。但也只能在心里想想,哪敢教她做事?

叶龄仙很狗腿地把录音机打开,播放起了《剿匪记》。

秦奶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,枯槁的双手也跟着打起了节拍。

在山上居住,自然是不通电的,好在叶龄仙准备好几节电池,中间录音机没电,还又续了一次。

秦奶奶完完整整地听完了《剿匪记》,她沉默了许久,眼圈也红了好几回。

叶龄仙这时建议,“秦老师,这机器还能录音,我也给您录一段吧?”

叶龄仙本以为,老人排斥新兴事物,会拒绝她。没想到,秦奶奶居然从柜子里找出了一把二胡,自顾自己地拉了起来。

叶龄仙后知后觉,这就是愿意录音的意思了。

叶龄仙急忙换上空白带,按下录音键。

秦婵君奶奶演唱的曲目是《目莲记》。

《目莲记》说的是孝子目莲,看到已逝的母亲在地狱挨饿、受苦,于是历经辛苦,在佛祖点拨下,消除生母业障,救赎母亲的故事。1

而这个典故也是《地藏经》盂兰盆节的由来。

《目莲记》特殊性在于,这部戏最早记录于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,可以说是传统戏曲的鼻祖。后来流传的版本很多,但因为题材问题,渐渐销声匿迹,叶龄仙也只听教戏先生说过大概。2

秦奶奶今天唱的,是最经典的那段《轮回》。

她唱这段戏时,声音格外哀婉、悲凉。叶龄仙不禁猜测,秦奶奶是在唱给她已逝的母亲听吗?

都知道秦奶奶是思母才回老树湾的,而现在,秦奶奶的老母亲长眠在东山脚下,而她秦婵君的姓名,甚至不能写进族谱里。

这段戏虽然只有一把二胡伴奏,但是编曲简单,戏词也简单,很有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